1.冰淇淋的知识
【冰淇淋的定义】 冰淇淋(ice cream)是以饮用水、牛奶、奶粉、奶油(或植物油脂)、食糖等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食品添加剂,经混合、灭菌、均质、老化、凝冻、硬化等工艺而制成的体积膨胀的冷冻食品。
冰淇淋口感细腻、柔滑、清凉的消暑食品,是一种高档的发泡雪糕。 【冰淇淋的由来】 关于冰淇淋(ice cream,又名冰激凌)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在中国很久以前就开始食用的“冰酪”(或称“冻奶”,英文“Frozen Milk”,现称冰淇淋,英文“ice cream”)。真正用奶油配制冰淇淋始于我国,据说是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到西方去的。
公元1295年,在中国元朝任官职的马可•波罗从中国把一种用水果和雪加上牛奶的冰食品配方带回意大利,于是欧洲的冷饮才有了新的突破。 宋人杨万里对“冰酪”情有独钟,有诗词:“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
玉来盘底碎,雪向日冰消”。 就西方来说,传说公元前4世纪左右,亚历山大大帝远征埃及时,将阿尔卑斯山的冬雪保存下来,将水果或果汁用其冷冻后食用,从而增强了士兵的士气。
还有记载显示,巴勒斯坦人利用洞穴或峡谷中的冰雪驱除炎热。 西方还有一种说法是公元前世纪,希腊国王亚历山大率领他的军队开进波斯(现在伊朗)。
在伊朗由于遇到酷暑,一些士兵纷纷中暑,使部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 “这可怎么办呢?有了,你们快到高山上弄些雪来!” 士兵们把果汁、葡萄汁搀到雪里搅拌,然后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太舒服啦!” 后来罗马皇帝尼禄在盛暑难熬时,也学着亚历山大发明的方法让仆人从附近的高山上取回冰雪,加入蜂蜜和果汁,用来驱热解渴。这为冰淇淋的配制开了先河。
★在各种说法中,最具说服力的还是始于中国。1295年,在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后写的《东方见闻录》中,记载他将在大都最爱吃的冻奶的配方带回威尼斯,并在意大利北部流传开来。
东方的传统冰冻食品经马可·波罗传入西方,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实现了产业化,从而诞生了今天的冰淇淋。 ★1851年,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牛奶商人JACOB FUSSEL实现了冰淇淋的工业化。
他在美国巴尔的摩建立工厂,最早开始大量生产冰淇淋。借助于1899年的等质机、1902年的循环式冷藏机、1913年的连续式冷藏机等的发明,冰淇淋的工业化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发展。
另一方面,蛋卷冰淇淋在1904年圣路易万物博览会上首次亮相。 ●冰淇淋的制作方法 原料:小半杯的白砂糖、一勺可可粉、两勺的速溶咖啡(我用的是雀巢的)、两杯牛奶、一勺玉米淀粉、一勺半香草粉、还有就是一块巧克力。
需要准备的工具:打蛋机和冰淇淋机。 制作方法: 1、首先要准备一大盆冰水待用。
2、半杯牛奶,倒入玉米淀粉,然后搅拌至充分的溶解,放在一旁待用。 3、剩下的牛奶倒入锅中,加入可可粉、白砂糖,用中火加热,加热过程中用打蛋机不停的搅拌,直到沸腾以后加入速溶咖啡。
4、把刚才调好的牛奶、淀粉混合物倒入锅中,和刚才煮沸的混合液融合,继续用中火煮,一边煮一边搅拌,沸腾后立刻断火。 5、加入香草粉和一半的巧克力,要注意一定要用打蛋机不停的搅拌(没有打蛋机就麻烦了,只有用人力了。)
6、把锅放在准备好的那盆冰水中降温,降温的时候要不停的搅拌混合液。
7、最后把我们做好的混合液——我们叫做冰淇淋液放入冰箱里冷冻一个晚上。第二天按照冰淇淋机的说明,倒入冰淇淋液,很快就能吃到好吃的巧克力摩卡冰淇淋啦! ●果仁冰激凌的制作方法 主要原料: 鲜牛奶、奶油、果仁酱、白砂糖、蛋黄、香精等。
设备用具:盆、电冰箱等。 制作方法:称取鲜牛奶0.5公斤、奶油0.13公斤、果仁酱0.75公斤、白砂糖0.15公斤、蛋黄0.1公斤,食用香精微量。
在称好的果仁酱中加入少量的热牛奶,调制成稀糊状备用。将称好的白砂糖放入蛋黄中搅拌均匀,然后加入稀糊状果仁酱牛奶,搅拌均匀;再把经过煮沸的鲜牛奶慢慢倒入糖与蛋黄中,加微量香精,搅拌均匀,倒入容器内入冰箱冷冻,即成。
工艺流程: 按比例选料→酱、奶调成糊状十糖、蛋混合→煮沸牛奶→三者混均→冷冻。 ●香芋冰激凌的制作方法 材料: a 芋头泥 3/4杯约160g(~1杯) b 全脂牛奶 3/4杯/180ml c 炼乳 3大匙(tablespoon) d 蛋黄 2颗(先搅散) e 玉米粉(corn starch)1小匙(teaspoon) f 冷开水 1大匙 g 细砂糖 2~3大匙 h (动物)鲜奶油 2杯 i 浓缩芋头精 4~5滴或适量(若省略.冰淇淋芋头味道较淡. 颜色较白) 制作方法: 1. a+b先用汤匙将芋头泥压散, 用搅拌器混合均匀(或用果汁机打匀). 加入c搅匀. 2. 将(1)料用小火煮至有温度. 加入d蛋黄不停的搅拌使之混合. 3. e+f混合, 加入(2). 不停的搅拌.煮至稍微稀稠状. 离火. 再加入g 搅拌至糖溶解. 将锅子放冷水中降温. 至完全凉透. 4. 将鲜奶油用低速至高速打至7~8分发. (可以涂抹蛋糕夹层的软软程度.). 分两次加入已冷却的(3)中. 用搅拌器 搅匀. 再滴入i芋头精搅拌均匀. 5. 将(4)料倒入金属盆中冷藏至硬即可食用. 中途不需搅拌. (若有冰淇淋机可放冰淇淋机中.) 注意事项: 1. 因为这个冰淇淋中途不需搅拌. (怕取出搅拌会因室温高. 鲜奶油中的气泡流失). 。
2.冰激凌中的科学知识
1.冰淇淋的成分来源:
(1)脂肪 可由稀奶油、奶油、人造奶油、精炼植物油等调制。
(2)非脂固体 可由原料乳、脱脂乳、炼乳、乳粉等调制。
(3)糖 可使用蔗糖、果葡糖浆、葡萄糖等。
(4)乳化剂和稳定剂 可使用鸡蛋、蛋黄粉、明胶、琼脂、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等。
(5)香料 有香兰素、可可粉、果仁、各种水果香料
对人体的影响除啦导致肥胖估计就没什么了吧?毕竟那么多人在吃,如果影响大就没人吃了,估计不是很好找吧
3.关于冰淇淋有哪些小知识呢
1 Ben Jerry's的冰淇淋出名口感丰富,这是因为创始人之一的Ben Cohen嗅觉有问题,很多种味道他都不能辨别,所以他在发明冰淇淋口味时会更注重质感。
2 新地(sundae)起源于美国,19世纪90年代后期,教会认为星期日为安息日,不允许出售冰淇淋,冰淇淋商便将果浆、水果等覆盖在冰淇淋上,以英文星期日的字音取名为sundae。 3 Dreyer's和Edy's其实是同一个品牌,Edy's用于美国东部和中西部,Dreyer's则用于西部和德克萨斯州。
Joseph Edy和William Dreyer是品牌的创始人,品牌最初取名为Edy's Grand Ice Cream。 后来企业遭遇解散,最终由Dreyer接管并改名为Dreyer's。
但无奈Dreyer's与东部沿岸的品牌Breyer's实在太相似,故在东部地区依旧使用Edy's这个名字以作区别。 4 夏威夷宾治(Hawaiian Punch)最初是用作冰淇淋塬料,后来逐步发展成如今大受欢迎的饮品。
5 专业的冰淇淋鉴赏师使用特制的金勺子进行品嚐,以保证冰淇淋的塬汁塬味。 6 Blue Bell Creamery和Dreyer's/Edy's均自称是第一个发明奶油曲奇冰淇淋的品牌,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谁的发明更早。
目前很多冰淇淋品牌均有推出奶油曲奇口味,但只有Breyer's,Good Humor和Klondike获得使用Oreo曲奇的许可。 7 早期的叁色冰淇淋(Neapolitan)包括绿色的果仁口味,白色的香草口味和红色的樱桃口味,选用的颜色特意仿照意大利国旗的颜色。
这样的搭配现在被称为意式冰淇淋,而美国人口中的Neapolitan冰淇淋则变成香草,巧克力和草莓口味,全因这叁种味道最受欢迎。
4.有关ice cream的知识
据说国王查理一世十分欣赏这种食品,仅美国人一年的消耗量就超过20亿夸脱,用以制作冷饮料。
古罗马国王尼禄可能配制过一种冰淇淋。旅行家马可波罗也曾从中国带回了冷冻奶和冰奶的配方,是属于美国的,冰淇淋就已经问世了。
今天全世界都知道冰淇淋了,守口如瓶。但是,要他把制作冰淇淋的配方作为皇家秘密,他曾贿赂御厨,早在人们发现美洲大陆之前,冰淇淋传到了英国。他曾雇用几百人从山上搬来雪和冰。
几百年后,冰淇淋像棒球和苹果饼一样,ice cream reached England.It is said that King Charles Ienjoyed that treatvery much.There is a story that he bribed his cook to keep the recipe for ice cream a royal secret.
Today ice cream is known throughout the world.Americans alone eat more than two billion quartsa year.
谁是冰淇淋的首创者
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英语知识小品
Who First Made Ice Cream
Most Americans think that ice cream is as American as baseball and apple pie.But ice cream was known long before America was discovered.
The Roman emperor Nero may have made a kind of ice cream.He hired hundreds of men to bring snow and ice from the mountains.He used it to make cold drinks.Traveler Marco Polobrought back recipes for chilled and frozen milk from China.
Hundreds of years later